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在职博士报名电话
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说明
在职博士招生简章中心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博士资讯 > 正文

2022年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学科博士招生导师简介

编辑: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发布时间:2021-09-21

2022年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学科博士招生导师简介配图

  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学科简介

  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学科致力于建设育人为本、学术为业、生机勃发、志趣高洁、温馨团结的共同体,努力引领涉农高校社会学学科发展,为全国社会学学科带入新风。

  本学科1995年建立,199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批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16年获批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19年获批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现有专职教师 41 名,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 1 人、国家级人才计划青年人才入选者 1 人、教育部社科委委员 1 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2 人。另有国际兼职教授 6 人。

  本学科坚持结合中国社会现实,对标国内外社会学学科发展前沿,设应用社会学、人类学、发展研究、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4个方向。围绕贫困治理、乡村振兴、“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聚焦“三农”与发展主题,坚持长期深入乡村、扎根乡土,在人类减贫、国际发展、乡村振兴、留守人口、农政变迁、农村社会学、农业社会学、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等领域保持优势特色。在投身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行动中开展系列试验和系列培训。通过农业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立足中国“三农”现实,对接国际“农政”传统,在讲好中国发展故事中实现社会学的本土化和国际化双向拓展。

  本学科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旨在培养具有深切的人文情怀、深厚的学术底蕴和深耕的实践经验的开放型、国际型和复合型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已形成涵盖本、硕、博和博士后的人才培养体系。成功申办全国首个社会政策本科专业。留学生培养突出,近三年招收来自坦桑尼亚、津巴布韦、马拉维、孟加拉等国的博士留学生27人。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全国农业专业学位教指委研究生实践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

  本学科在国内外取得了良好的学术声誉,学科建设成就获得国内外同行专家高度认可。获批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以及其他各类科研项目。近五年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等期刊发表CSSCI论文313 篇,在国际期刊发表SSCI论文75篇。中国农业大学“社会科学总论”进入ESI 世界前 1%,国际论文篇均被引排名全国第一。获全国脱贫攻坚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多项奖励。23项政策建议获中央领导重要批示。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发表文章54篇,相关报道764篇。举办“农政与发展”系列等各类讲座225场,主办国际学术会议22次,外国学者来访480人次。202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本学科博士点专项评估结果为 90.1 分,评议组一致认为学位点“坚持对标国内外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前沿,以‘三农’问题和发展研究为重点开展研究和教学工作,成绩斐然。”

  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学科2022年面向全国招收社会学、人类学、发展研究、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4个方向的硕博士研究生。欢迎广大学子报考垂询!
 

  博士生招生导师简介注: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为刊登博导照片,关于博导更多信息考生可登录研究生院官网查看
 

  叶敬忠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教授,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社会学博士。国家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兼任北京市社会学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The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副主编等。研究领域包括国家发展与农政变迁、发展干预与社会转型、劳动力流动与留守人口、小农农业与土地制度、农村教育与社会问题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课题,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多次获得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发表中英文论文200余篇。主要着作包括《发展的故事》《别样童年》《阡陌独舞》《静寞夕阳》《双重强制》《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参与式发展规划》等。译校着作包括《遭遇发展》《农政变迁的阶级动力》《新小农阶级》《小农与农业的艺术》等。

  

  李小云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讲席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南南农业合作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任教育部社科委员会委员、全国妇联书记处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发展研究网络主席、南方国家智库网络主席等职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贫困研究、农村发展研究、性别与发展研究、国际发展与非洲发展研究等领域有广泛的影响力。发表中英文论文200余篇,出版《发展援助的未来》《贫困的终结》等20部着作。2015 年至今,深入云南少数民族村寨进行驻点扶贫实践,创新“河边脱贫模式”。由于在扶贫、农村发展、国际发展及公益等领域的开创性研究和实践,获霍英东高等教育奖研究奖(1990)、国家科委软科学二等奖(1995)、中国消除贫困奖研究奖(2005)、全国扶贫工作先进个人(2011)、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2017)、中国公益十大人物(2018)、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20)、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021)等奖项和荣誉。

  

  孙庆忠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钱江源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研究领域包括民俗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民间文化与乡村社会组织、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发展。长期致力于地方社会的文化挖掘与乡村建设工作,主持编撰了《妙峰山:民间文化的记忆与传承》《妙峰山:香会组织的传承与处境》《妙峰山:香会志与人生史》等三部追踪研究着作,以及《枣缘社会》《村史留痕》《乡村记忆》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陕北村落文化研究三部曲。

  

  何慧丽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兼任中国社会学会理事,曾挂职兰考县委常委、副县长等职务,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中国农业大学河南灵宝教授工作站站长,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兰考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在研究上力倡“用行动做学问”,提炼出全球视野下乡村价值和中国主体性特色的研究。研究领域包括农村社会学、农民组织化与城乡融合、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生态社会学等。主持各类课题项目多项,现为国家社科重大课题项目首席专家。在《开放时代》《马克思主义与发现》《中国农村观察》《中国农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人民论坛》以及《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编《新时代乡贤》、参着《乡村振兴十人谈》等多本着作。

  

  熊春文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博士。兼任中国社会学会理事、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理论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农村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社会建设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社会学会常务理事、耶鲁大学文化社会学研究中心Faculty Fellow、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理论、农业社会学、城乡社会问题。代表作有《“文字上移”: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乡村教育的新趋向》(《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5期)、《“义”的双重体验——农民工子弟的群体文化及其社会意义》(《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年第1期)、《农业社会学论纲:理论、框架及其前景》(《社会学研究》,2017年第3期)等。

  

  臧雷振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院长助理,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公共管理博士后。国家级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兼任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研究员、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学术委员。曾任日本东京大学JSPS特任研究员和JF研究员、墨尔本大学亚洲研究院客座研究员、香港城市大学研究助理、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Rajawali学者。在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Springer等出版中英文专着或译着多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完成的学术论文见于国内外CSSCI、SSCI和SCI主要学术期刊,如《政治学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Governance》《Research Policy》《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等,中文论文逾20篇被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后期资助重大项目和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各一项。主要研究方向为:治理理论与实践、制度演变和政策分析、计算社会科学研究。

  

  吴惠芳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副院长。2019年入选中国农业大学“人才培育支持计划”领军教授,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北京高校“青年英才支持计划”,国家级精品课“农村社会学”教学团队成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农业与农村社会学、贫困与减贫、性别问题、农村留守人口等。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3项及部委课题多项,参与完成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数十篇论文,代表性成果包括期刊文章《Hollow Lives: Women Left Behind in Rural China》《农村妇女扶贫面临的新挑战》及着作《阡陌独舞:中国农村留守妇女》等。

  

  徐秀丽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兼任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院长。曾驻访剑桥大学发展研究中心、英国国际发展研究院(IDS)、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多次赴亚非拉、及欧美等不同区域国家进行实地调研和交流,为相关政府部门、联合国专门机构等提供政策咨询。研究领域包括:国际发展理论与实践、中非合作与对外援助、“一带一路”发展合作与发展经验交流、新发展知识等。讲授普通发展学、全球事务与发展、高级发展学、国际组织管理等课程。国际发展知识平台“国际发展时报(IDT)”的联合发起人,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获得省部级奖励。在《World Development》《世界经济与政治》等国内外顶尖期刊上发表论文。2018年被评为“文明之光·中国文化交流年度人物”,合作着作获得施普林格·自然2020年“中国新发展奖”。

  

  陆继霞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发展教授,北京社会学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移民社会学专委会理事。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发展研究所(IDS)和瑞典隆德大学东亚与东南亚研究所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南-南人口流动、中国援外专家、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等。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北京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乡村振兴局与国际合作课题项目等20余项。在《World Development》《外交评论》《妇女研究论丛》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

  

  饶静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兼任自然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农村发展领域分委员会秘书、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理事等职务,康奈尔大学社会研究所访问学者。教学科研领域包括农村组织、乡村治理、农业农村社会学和农村发展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和农业部软科学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参加多项国际农村发展项目。在《人民日报》(理论版)《中国农村观察》《农业经济问题》《社会》《Journal of Rural studies》《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等中英文期刊和重要报纸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着有《土地整治项目社会评价研究》《农村组织和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杨乡故事—国家和社会互动界面中的乡镇政权组织研究》等着作。曾获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第九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和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成果一等奖。

  

  潘璐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中国社会学会经济社会学专委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农民研究、农业与农村转型、农政研究等,关注中国社会变迁与转型背景下农业、农民与农村的多元现实。在《中国农村经济》《开放时代》《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Globalization》等中英文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参与撰写的学术着作曾获得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多个省部级奖项。代表性着作、译作有:《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双重强制:乡村留守中的性别排斥与不平等》《新小农阶级:帝国和全球化时代为了自主性和可持续性的斗争》(译作)、《小农与农业的艺术:恰亚诺夫主义宣言》(译作)。

  

  汪淳玉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荷兰鹿特丹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ISS)访问学者。长期致力于农村教育发展理论、农政变迁中的土地、资本与劳动力等方向的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义务教育阶段之后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研究”。在《中国农村经济》《浙江大学学报》《中国农业大学学报》《开放时代》《华南农业大学学报》《妇女研究论丛》《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Globalization》等中英文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译作有《遭遇发展——第三世界的形成与瓦解》《农政变迁的阶级动力》。合着有《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双重强制:乡村留守中的性别排斥与不平等》。

  

  贺聪志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和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与食物体系、劳动力流动与农村留守人口、发展干预与农村社会转型等。在农业与食物体系方面有丰富的研究与实践经历,长期深入乡村推动社区发展与替代性食物体系的建立。在《中国社会科学》《开放时代》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参与完成的研究成果获得多项省部级奖项。

  

  王晴锋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社会性别研究、理论社会学以及印度纳萨尔运动等。曾在耶鲁大学东亚研究所、印度尼赫鲁大学社会科学院访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1项。代表性论文包括:《戈夫曼与情境社会学:一种研究取向的阐释性论证》(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18年第8期)、《同性恋身份、“橱柜”政治与消费主义》(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17年第4期)、《反思社会研究中作为方法的深度访谈》(《新华文摘》2014年第8期)等。代表性专着包括《欧文·戈夫曼与情境互动论》《同性恋研究:历史、经验与理论》等。

  

  肖鹏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天长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农村产权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法学会农业农村法治研究会理事、中国合作经济学会农村集体经济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法学会农村法治研究会理事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土地法、农村法治、法律社会学。长期关注农村土地法律制度和农业经营主体法律制度,共主持相关项目11项,发表论文16篇,出版着作1部。

  

  刘明明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博士,美国佩斯大学访问学者,北京市法学会“百名法学英才”。兼任农业农村环境资源法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法学分会常务委员、北京市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生态环境部执法大练兵评审专家。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20余项;在《法学评论》《清华法治论衡》《中国政法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着作3部。主要研究领域为农业农村法治、能源与气候变化法。代表作有:《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碳排放空间的公平分配》(《法学评论》2012年第4期)、《论构建中国用能权交易体系的制度衔接之维》(《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第10期)、《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失灵的国家干预机制》(《法学论坛》2019年第4期)等。

声明:本站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会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高校更多高校
浏览次数:10300次
中国社会科学院

浏览:7177次

中国科学院

浏览:6740次

北京师范大学

浏览:2029次

上海大学

浏览:1435次

中国政法大学

浏览:1319次

北京大学

浏览:1087次

上海交通大学

浏览:1077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浏览:1046次

武汉大学

浏览:999次

在线留言 微信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