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在职博士报名电话
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说明
在职博士招生简章中心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在职博士专业 > 工程博士 > 正文

2025年浙江大学非全日制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编辑: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发布时间:2025-04-02

  考博生要及时关注博士院校招生动态,做好博士材料准备和备考工作。通过了解目标院校和专业的招生人数、指导教师、考试科目等讯息,根据自身优势做好院校选择,避免盲目报考。为帮助考友节约时间,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boshivip会更新各高校博士招生信息,大家可以把本站加入到收藏夹,使用时直接在搜索栏检索目标院校,当找到有价值信息时再到该校研究生院网站核实即可。

浙江大学2025年非全日制定向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培养目标

  紧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求,面向企业(行业)工程实际,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在相关工程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组织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等能力,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为培养造就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奠定基础。

  二、招生类别和招生计划

  2025年,浙江大学在电子信息(代码0854)、机械(代码0855)、材料与化工(代码0856)、资源与环境(代码0857)、能源动力(代码0858)、土木水利(代码0859)、生物与医药(代码0860)和交通运输(代码0861)8个工程专业学位类别招收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80名左右,其中设置“数智创新与管理”专项班,招收10名左右。

  “工程博士常规班”所有考生必选,“数智创新与管理专项班”可自主兼报。各招生类别培养方向及导师所在专业学院(系)见表1

  表1各招生类别培养方向及导师所在专业学院(系)


招生类别

培养方向(工程领域)

导师所在专业学院(系)

电子信息085400

 

控制工程、网络与信息安全

电气工程学院

仪器仪表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

计算机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软件工程、人工智能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工程

航空航天学院

光电信息工程

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

控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光电信息工程、集成电路工程、计算机技术、控制工程、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人工智能

海洋学院

集成电路工程

集成电路学院

软件工程、人工智能

软件学院

机械085500


农机装备工程

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

航空工程、航天工程

航空航天学院

机械工程、智能制造技术、机器人工程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智能制造技术、机器人工程

海洋学院

材料与化工085600

材料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化学工程

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

材料工程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

材料工程、化学工程

化学系

资源与环境085700

环境工程

环境与资源学院

地质工程、环境工程

海洋学院

地质工程

地球科学学院

能源动力085800

电气工程、清洁能源技术、储能技术

电气工程学院

动力工程、清洁能源技术、储能技术

能源工程学院

核能工程

物理学院

土木水利085900

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市政工程(含给排水等)*

建筑工程学院

海洋工程

海洋学院

生物与医药086000

食品工程、发酵工程

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

制药工程

药学院

生物技术与工程、制药工程、发酵工程

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

生物技术与工程、制药工程、发酵工程

海洋学院

生物技术与工程、制药工程

化学系

交通运输086100

不设研究方向

建筑工程学院

不设研究方向

电气工程学院


  "数智创新与管理"专项班:聚焦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致力于面向现代化产业体系培养兼具技术创新领导能力与产研协同整合能力的复合交叉工程管理领军人才和科创实践领军人才。专项班培养采用"管理+工程"双导师协同培养与指导。申请者需具备较好的工程技术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科技转化与工程技术领导经验。

  三、报考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3.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学校的相关规定。

  4.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5.考生应具有较好的工程技术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本人目前正承担或承担过工程领域的重大、重点工程项目,或来自承担工程领域重大、重点工程项目的单位。其学业水平和工作经历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获硕士(博士)学历或学位后,具有三年及以上行业工作经历(时间计算到2025年9月)。

  (2)获学士学位后,具有八年及以上行业工作经历(时间计算到2025年9月),可按照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6.现役军人报考的要求及办法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委政治工作部有关规定办理。

  四、报名和考核程序

  (一)报名阶段

  1.考生可结合工作和学习经历的专业背景,登录相应学院(系)网站查阅意向导师及其团队的研究方向(如有疑问,可咨询各专业院系)。网上报名只需填报工程师学院、报考专业(招生类别)和导师所在院系,不选报具体导师。导师所在院系的招生方向请查看表1。

  2.符合报考条件的报考人员在2025年4月3日9:00至4月20日20:00期间,根据《浙江大学2025年普通招考博士研究生第二次招生报名通知》要求完成网上报名,网报内容包括:报名系统注册、填写报名信息、材料上传以及缴纳报名费(报名费为150元)。

  3.报名申请材料具体清单如下:

  (1)《浙江大学2025年非全日制定向工程博士生报名登记表》(浙江大学2025年非全日制定向工程博士报名登记表.doc)(须本人签名和单位人事管理部门及领导签章后扫描为PDF文档上传)。

  (2)考生本人身份证(正反面)。

  (3)前置学位证书电子认证报告(https://www.chsi.com.cn/xwcx/index.jsp)和前置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https://www.chsi.com.cn/xlcx/index.jsp);境外获得学位的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

  (4)已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证明(编制成果清单目录,并按目录依次将成果证明排序汇编成1个PDF文档)。

  (5)代表性荣誉与奖励证明且汇编成1个PDF文档。

  (6)两封专家推荐信(浙江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专家推荐信.docx)(报考专业领域内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或相当职称)的两名专家推荐)。

  考生务必保证上述材料真实、准确,对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报考资格或录取资格。

  上述材料的(1)-(5)以“报考类别名称+姓名”命名且建成压缩包,于2025年4月3日9:00至4月20日20:00期间上传博士生报名系统。

  上述材料(6)以“报考类别名称+考生姓名+专家姓名”命名,由推荐专家于2025年4月3日9:00至4月20日20:00期间以电子邮件方式发送至yjsy-zsb2@zju.edu.cn。

  考生须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要求递交以上各类材料,过期或不按既定方式递交都将不予受理。

  (二)考核阶段

  浙江大学非全日制定向工程博士招生实施“申请-考核”选拔机制,根据学校招生计划择优录取。具体程序如下:

  1.2025年5月5日前完成报考资格审查。由研究生院根据招生简章规定的报考条件,对考生进行报考资格审查。考生可于5月5日后在报名系统中查看报考资格审查结果,报考资格审查未通过者不能进入材料审核阶段。

  2.2025年5月10日前,学校组织专家完成“数智创新与管理”专项班材料审核,确定综合考核名单;5月15日前,由学校组织专家完成专项班综合考核,确定拟录取名单。专项班拟录取的考生不再纳入常规班考核,专项班未录取的考生纳入常规班材料审核。

  3.2025年5月25日前,学校组织常规班材料初审,学院(系)确定综合考核名单;6月5日前,学院(系)组织综合考核,考核组对考生的思想政治表现、工程实践能力、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考核。同等学力(无硕士学历和学位)考生在综合考核阶段须加试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加试方式为笔试,加试不合格者不予录取。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4.2025年6月8日前,学院(系)根据考生的综合考核成绩,结合招生计划择优确定推荐录取名单,报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

  五、录取

  1.2025年6月中下旬,学校按照教育部要求对拟录取名单进行公示。

  2.2025年7月30日前,由工程师学院组织完成考生政审和定向协议签订工作,经学校审查备案后寄发录取通知书。

  六、培养和学位

  工程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将结合工程应用背景明确、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研究课题或技术开发项目,着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学制4年,在学校规定学习年限内达到学校毕业要求者,学校准予毕业并颁发毕业证书。达到相应学位授予条件者,学校授予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并颁发学位证书。

  七、其他事项

  1.所有录取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非全日制,不转档案、户口、组织关系及工资关系等。

  2.学费标准为20万元/生·全程,分两年缴纳,入学第一学年报到注册前缴纳10万元,第二学年注册前缴纳10万元。

  3.考生录取后学籍纳入工程师学院,公共课在第一学年周末(隔周)集中授课,专业课由导师所在学院(系)安排。

  4.研究生院咨询联系方式:电话0571-87951349,咨询邮箱:yjsy-zsb2@zju.edu.cn;

  5.工程师学院咨询联系方式:电话0571-88281621,咨询邮箱:gcsxyzs@zju.edu.cn;

  6.专业学院(系)咨询联系方式

院系名称

联系人

办公电话

E-MAIL

电气工程学院

王潇

87951691

eewangxiao@zju.edu.cn

建筑工程学院

赵华

88208680

zhaohua75@zju.edu.cn

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

程萌

88982192

chengmeng@zju.edu.cn

环境与资源学院

武秀梅

88982448

hz-yjsk@zju.edu.cn

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

黄运操

87951585

huacow@zju.edu.cn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张颖

88982352

zhyzhy@zju.edu.cn

药学院

袁雯静

 88208159

hzczywj@zju.edu.cn

管理学院

杜红

88273682

duhong@zju.edu.cn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李宏庆

87952410

cs_yjsk@zju.edu.cn

航空航天学院

蔡佩君

87952899

caipeijun@zju.edu.cn

机械工程学院

叶建芳

87951931

yejianfang@zju.edu.cn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林卓清

87952876

jyjxb@zju.edu.cn

能源工程学院

王咨元

87951008

wangziyuan@zju.edu.cn

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

王盎然

87951502

zwt@zju.edu.cn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

王亚纳

87953142

ynwang@zju.edu.cn

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

陈燕佳

87953278

chenyjia@zju.edu.cn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

刘晶

87951572

liujing1002@zju.edu.cn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于玲

87951921

yuling@zju.edu.cn

海洋学院

周莉斯

0580-2092591

zhoulisi@zju.edu.cn

化学系

蒋艳

87953760

yanjiang@zju.edu.cn

地球科学学院

姜俊辉

87953809

0017516@zju.edu.cn

物理学院

郑丽玲

87953304

phyzll@zju.edu.cn

集成电路学院

赵芙蓉

82990603

rongrong@zju.edu.cn

软件学院

蔡晓平

0574-7830666

cszs@zju.edu.cn


声明:本站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会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高校更多高校
浏览次数:10300次
中国社会科学院

浏览:7399次

中国科学院

浏览:6936次

北京师范大学

浏览:2236次

上海大学

浏览:1572次

中国政法大学

浏览:1467次

北京大学

浏览:1399次

上海交通大学

浏览:1263次

武汉大学

浏览:1198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浏览:1186次

ÔÏ¿ͷþϵͳ